最近正好公視再重播[後山日先照]、[家],其實這兩部戲之前偶爾有轉台看過片段,認認真真的看完倒是還沒有過。之前看是因為這兩部劇的編劇寫的很好,台語發音的台詞,有很多話語在現代的生活裡面很難聽的見,第一次發現台語也可以表現的這麼柔美,這麼抑揚頓挫層次分明。
其中,張美瑤飾演的母親腳色(兩齣劇都是扮老當母親),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
張美瑤在裡面扮演一個先生娘,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,在當時的大宅裡,廣納漢人、原住民、外省人於一方,身為長者的張美瑤於是成為了家裡的主要仲裁者。戲裡先生娘的角色既柔且剛,擅用女性敏銳的直覺去發掘大家庭裡的問題,自有一套應對的方式,爾後對後輩細細說明,當然好看,那是這齣戲的核心。
反思要如何當一個母親,我從一開始不是很有把握,逐漸也摸索出自己的方式。
參考了很多關於母親的書籍、討論,發現一個獨立個性的養成,母親需要準備很多的[功課]給孩子學習,我本身其實不太關注雙語教育、智力開發、潛能開發等等課程,倒是孩子有多少跟我相處的時間、規律的生活方式,我比較重視,孩子通常最初的學習對象是媽媽,從一出生,我就很喜歡把他們用背巾綁在身上做事說話,說也奇怪,這樣我反而比較能夠專心,孩子哭鬧的時間也會減少,現在ning已經3歲多了,很明顯的變得不再黏我,終於脫離半獸人的角色,開始可以溝通聊天,一些生活教育也漸漸的讓他學習了解,從做中學。像她最近因為弟弟出生,本來我們以為她會吃醋很久,從我要去待產、生產過程,全程她都參與,明白媽媽在做什麼,比較不會胡鬧,現在弟弟出生,ning的角色成功升級成小幫手,讓她明白她也可以靠自己完成很多事,只是一開始通常都需要爸媽鼓勵,還是不免偶爾耍脾氣,但是已經比我預想的要好很多。
雖然偶而還是不免猶豫在全職媽媽與職業婦女的角色之中,我也很想在工作上衝衝衝,只是要找到平衡點,還需要一段時間,現在弟弟太小,未來會如何,還真沒有把握呢。
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這些文字...是你半夜熬的心靈雞湯吧.
回覆刪除